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打造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服务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题:打造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服务业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谢希瑶、潘洁、唐诗凝“服贸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向世界传递中国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繁荣发展的积极信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迸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规模日益壮大擎稳国民经济“半边天”中秋节、国庆节假期临近,餐饮住宿、灯会演出、文旅研学迎来旺季;巴黎奥运会余温未散,全民体育消费持续升温……当前,我国正处于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经济发展大势,为服务业发展指明方向。6月8日,游人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铜鉴湖畔的花海中游览。新华社发(周方玲摄)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688238亿元,2013年至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6.9%,增速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4.6%,已连续9年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到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全面快速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28.4%、45.0%、49.9%、60.2%,分别是1978年、2012年、2014年、2023年服务业对当年GDP的贡献率。节节攀升的数字,彰显服务业作为推动增长的“主动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社会对服务业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近年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带货主播、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数据分析师……近年来,伴随服务业兴起的新职业已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推动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凸显——改革开放前,农业和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1978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仅12.2%;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就业人员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2013年至2023年,服务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741万人,2023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结构持续优化奏响向质而行“新乐章”电商平台、数字金融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买全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交通模式让出行便捷又绿色……如今,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折射出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持续提升之变。从行业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新兴服务业稳步增长。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0%,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17.9%和8.4%。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9年至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9%、12.3%和12.0%。9月11日,一位媒体记者(中)在2024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会场体验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从区域看,服务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协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0%,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大量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4.8%和75.2%;全国有2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45%至60%之间,比2012年增加了14个地区。从开放看,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重要领域,中国服务加快走向世界。不久前,我国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受到外界广泛关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9大领域、100多个分部门的外资准入限制陆续放开;2001年至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784亿美元增长到9331亿美元,贸易规模在世界各经济体中的排名从第12位跃升至世界前列。创新动能增强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家庭农户与服务业企业联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大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工业企业与零售企业、网络公司合作,凭借大数据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如今,服务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万亿元,2020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2.1%。与此同时,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2023年末,我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340个,覆盖了全部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四成半,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21.0%。9月8日,参赛选手从起点出发。当日,2024新河半程马拉松赛在河北省新河县南湖公园开赛。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们逐步从买商品向买体验、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带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37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7.6%,占GDP的比重从3.4%提高到4.5%;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3246个、文化馆(站)和群众艺术馆43752个,分别是1949年的59倍和49倍。体育产业加速奔跑。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15年增长138.3%;2023年末,全国体育场地459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全民健身步道长度37万公里。旅游及相关产业活力涌动。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672亿元,比2014年增长62.3%;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服务业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服务开放纵深推进,服务创新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服务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07:21:54

习近平: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兰州市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同正在黄河岸边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王晔)【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9:30

习近平在甘肃兰州市考察社区: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习近平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实社区这个基础,社区建设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广大居民群众。(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王晔、燕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8:29

习近平: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

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走进果林向现场的果农、农技人员等详细询问花牛苹果品质特色、种植技术、市场销路等,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习近平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习近平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7:44

习近平:要多抓造福人民的工程

11日上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听取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2013年2月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曾专程到定西市渭源县实地考察该工程建设。时隔11年,得知工程进展顺利,甘甜的洮河水惠及近600万群众,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7:01

习近平在甘肃兰州市考察调研

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先后考察了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和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优化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文字:张晓松朱基钗摄影:鞠鹏王晔燕雁申宏【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5:05

习近平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服贸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服务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有序扩大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市场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4:27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题: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新华社记者张泉、温竞华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月背着陆、智能采样、起飞返回……在万众瞩目之下,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贝赫摄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折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近乎为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成为复兴之路上的重要支撑。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从石油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到万吨巨轮下海,我国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前沿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大国重器”接连取得世界级发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加速。我国逐渐形成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6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323.6米长、24层楼高,可容纳乘客5246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宛如一座“海上城市”。自今年1月1日首航以来,“爱达·魔都号”已运营60余个航次,服务近25万国内外游客。因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邮轮制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比例可达1:14。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建造“爱达·魔都号”,助推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24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丁汀摄科技与产业融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75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2013年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铸就“大国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研制,有力推动我国轨道装备产业体系现代化;“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西部城市迎来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助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进入“半小时生活圈”……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铸就了一批“大国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就美好生活。高清电视、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成为家居用品的主角;农业育种持续攻关,让百姓餐桌更加丰盛;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助力守护人民健康;节能环保技术加速突破,为大家守护碧水蓝天。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创造的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面对挑战,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生动诠释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聚焦“四个面向”,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加速布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聚焦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初创企业扶持等内容,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被激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我国将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蓝图绘就,目标在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必将再攀高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15:43:04

习近平致电祝贺特本当选连任阿尔及利亚总统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9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祝贺他当选连任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习近平指出,中国同阿尔及利亚有着传统友好关系。近年来,在我们共同引领下,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和配合,传统友谊不断深化。我高度重视中阿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努力,以今年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中阿政治互信,拓展和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开辟两国友好合
发表时间:2024-09-12 09:53:20

习近平: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走进展厅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历史文化介绍,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习近平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王晔)【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2 09:50:57
<< 76 77 78 79 80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