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同志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述摘编》分10个专题,共计512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7日至2022年6月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贺信、指示、批示等240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9-21 16:53:09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王岐山赴英国出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葬礼

新华社伦敦9月20日电应英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葬礼。应英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葬礼。这是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王岐山与各国元首、王室成员、政府代表共同出席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国葬仪式。新华社发(报联社供图)当地时间18日下午,王岐山前往英国议会大厦,参加女王遗体告别仪式。19日上午,王岐山与各国元首、王室成员、政
发表时间:2022-09-21 16:47:24

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题: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新华社记者熊争艳、刘奕湛、戴小河“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理论创新、实
发表时间:2022-09-21 14:32:52

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时代答卷——新时代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题: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时代答卷——新时代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述评新华社记者黄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这十年,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是强军兴军的十年,是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的十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确立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引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听党指挥,信仰弥坚——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更加牢固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空军首批歼-10飞行学员在指定空域展开实战化训练(2022年4月6日摄)。新华社发(李敏摄)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郑重宣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一条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陆军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两栖装甲车进行海上泛水编波训练(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彬摄)强军目标,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强军兴军大局,立的是安全发展之基。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武警福建总队龙岩支队组织新兵在古田会议会址前宣誓(2014年9月19日摄)。新华社发(苗继芳摄)古田,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1929年,我军政治工作在这里奠基,新型人民军队在这里定型。2014年金秋,习主席亲自决策、亲自领导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政治建军作出部署,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从古田再出发,政治建军掀开新的时代篇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强军之魂不断巩固加强——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陆军第73集团军某陆航旅组织飞行训练,战机编队依次起飞(2021年4月22日摄)。新华社发(李士龙摄)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增写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的内容,把这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在党章中确立下来。2018年8月,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召开,对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央军委先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意见》,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成为全军官兵的自觉行动,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真理之光,引领强军征程;信仰之光,昭示前行方向。习主席着眼设计和塑造我军未来,提出改革强军战略,领导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亲自决策将这轮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深刻阐明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中国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中的舰载直升机在被护船只周边海域巡逻警戒(2022年6月4日摄)。新华社发(唐文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眼于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的要求,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一引其纲,万目皆张。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裁减现役员额30万,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打造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军事力量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重整行装再出发,人民军队初心如磐,信仰弥坚。备战打仗,担当使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加坚强有力“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墨脱与边防战士一起参加徒步巡逻,实地了解军需保障需求(2017年9月16日摄)。新华社发(谢先达摄)统帅发出的“胜战之问”,振聋发聩。一场“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如同头脑风暴席卷全军。全军部队听令景从、动若风发,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把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2017年11月3日,习主席一身戎装来到军委联指中心大楼,鲜明指出“到军委联指中心来,就是要亮明态度,从我做起,从军委做起,强化备战打仗导向”。实战必先实训。2018年1月3日,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这是动员大会主会场部队受领训令后展开训练。新华社记者李刚摄2018年新年伊始,中央军委隆重举行开训动员大会,习主席一身戎装、冒着严寒向全军发布训令。这是中央军委首次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至2022年,习主席连续五年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山东舰在南海某海域机动航行(2021年7月24日摄)。新华社发(李刚摄)2016年1月,新调整组建的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亮相。其中,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诞生引人注目,被认为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强军征程上,习主席作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大论断,发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时代号令,明确要求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某型轮式装甲输送车进行车载烟幕实弹射击训练(2021年1月4日摄)。新华社发(张毛摄)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坚持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聚焦备战打仗培养人才,加强军事人员现代化建设布局,深化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推动人才领域开放融合,取得历史性成就。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运-20飞机进行释放干扰弹训练(2020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发(张猛摄)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根本指向,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战训耦合,大力推进体系练兵,大力推进科技练兵,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狠抓军事斗争准备,深化战斗精神培育,推动现代后勤高质量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军威慑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更好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2020年10月23日,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东部战区火箭军对台岛东部外海预定海域实施火力突击。这是导弹发射升空(2022年8月4日,视频截图)。新华社发和平需要维护,能战方能止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震慑“台独”分裂行径,遂行边防斗争、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和国际军事合作等重大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大国军队责任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作出重大贡献。作风优良,永葆本色——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更加巩固“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习主席谆谆告诫。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人民军队把党的宗旨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长期的战斗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和克敌制胜的法宝。驻守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喀什军分区某边防团托克满苏边防连官兵按计划对海拔5100米的山口实施例行巡逻(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发(姬文志摄)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我军要强起来,作风必须过硬,否则就容易垮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主席将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针对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我军面临的严重政治风险,习主席力挽狂澜、扶危定倾,扭住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不放松,挽救了人民军队。在模拟反恐演练中,武警猎鹰突击队特战队员利用铁索接近被“恐怖分子”占据的楼房(2019年4月4日摄)。新华社发(杨志毅摄)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实施跨海运输(2021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发(万韧摄)习主席领导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政治建军作出部署,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深入推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肃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推动人民军队政治生态根本好转。“要把改进作风工作引向深入,贯彻到军队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真正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对加强作风建设、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习主席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不断强化。2014年金秋,经习主席提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写入全会决定,纳入依法治国总体布局。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习主席深刻指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军队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军,推动我军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一科医护人员紧张忙碌(2020年2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皓宇摄)新时代强军征程,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官兵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2022年9月5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发(洪福乐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新的征程上,人民军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赴汤加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努库阿洛法港卸载移动板房(2022年2月19日摄)。新华社发(薛成清摄)【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9-20 17:41:57

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亚欧大陆充满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区域。近年来,中国新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促进中国和亚欧地区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9:48

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8:46

习近平同多哥总统福雷就中多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多哥总统福雷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多传统友谊深厚。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双方始终真诚友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福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中多友谊新篇章。我高度重视中多关系发展,愿同福雷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巩固政治互信,在共建“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7:56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领航中国)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青头潜鸭在这里安家,白洋淀的生态让人放心了。”8月25日,顶着烈日,乘着小船,雄安新区安新县爱鸟护鸟志愿者韩战桥来到一处鸟类栖息地外围,探着身子用望远镜眺望。“看,芦苇丛中有两只青头潜鸭,旁边还有一群白鹭。”他说,目前鸟类种类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行走在雄安新区,处处可以感受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智慧”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园区内禁止燃油车驶入,红色无人巴士正在进行运行测试。“这些车
发表时间:2022-09-20 17:35:44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题: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021年12月3日,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共同参与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每年的全国“宪法宣传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宪法宣传活动推动学习宪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主题长廊,市民在讨论主题长廊展板上的法律案例(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时光回溯,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大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不竭动力。“通过!”2020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高举思想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2021年初,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在这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中,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线图”清晰可见——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一规划两纲要”,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动司法改革向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印发,为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等干预司法增设“高压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制度保障愈加完善;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加强各地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看,小江豚游过来了。”一到夏天,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江段,成群的江豚开始活跃起来,“拖家带口”,逐浪嬉戏。“微笑精灵”江豚的成群出现得益于长江生态的持续改善,伴随着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严格实施,这一江段的江豚家族连年“添丁”。制定长江保护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立法加快步伐,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强大助力。重庆市巫溪县检察院联合陕西省镇坪县检察院组成的跨区域联合行动小组在鸡心岭地区给辖区居民宣讲林业生态保护知识(2020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伟摄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从通过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公平正义,国之基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历时21年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得到依法纠正。问题出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司法体制改革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机关面貌一新,司法公信力、审判质效显著提升。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2019年8月30日摄)。为方便居住在高山峡谷里的农村群众,邓兴和同事们一起背着国徽,组建巡回法庭。每年足迹遍及50多个村镇,行程近万公里。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实现管辖范围全覆盖,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建成运行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让公众知情权有更多的实现渠道;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解答当地牧民群众的法律咨询(2021年8月7日摄)。班玛县地处高原,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近年来,班玛县人民法院深入各乡镇,将巡回法庭搬到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还通过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新华社记者张龙摄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步伐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2021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黄慧欣喜万分。在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江苏路派出所,她为户籍在外地的孩子申领到一张身份证。上海推出的“跨省通办”项目,为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异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全面清理“奇葩证明”为群众减负,严格规范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与评估……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曾经,“门难进”“事难办”,老百姓对司法机关望而却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在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交管便民服务窗口,汽车租赁企业代表在办理业务(2019年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项项司法改革举措直击靶心。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立案难”,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平均当场立案率达到95.7%。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人民法院宣告“基本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更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公信力迈出新步伐;健全完善“人人可享”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心。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居委会法律援助律师在给明珠小学的学生们讲解宪法知识(2018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郭晨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河北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刘学敏在衡水中学为学生们讲解宪法知识(2020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民摄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七五”普法顺利完成,公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文字记者:刘奕湛海报设计:段媛媛【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9-19 17:32:56

时间刻度里的大国外交——记习近平主席在中亚的国事访问

新华社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9月17日电题:时间刻度里的大国外交——记习近平主席在中亚的国事访问第一天的风景里,有北京清晨的风,努尔苏丹的午后暖阳,撒马尔罕的夜幕灯火。早上自北京起飞,落地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展开3个多小时的国事访问,旋即飞抵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习近平主席结束当天最后一场活动,抵达下榻的地方,指针划过北京时间23时。第二天、第三天,撒马尔罕的外交舞台上,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同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
发表时间:2022-09-19 17:31:16
<< 315 316 317 318 319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