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民政部中国残联相关司局负责人就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 发表时间:2025-09-17 15:55:04
益路同行 让爱无“碍”
——最高检、民政部、中国残联相关司局负责人就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一批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有什么特点?各部门在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方面成效如何?最高检、民政部、中国残联相关司局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1.此次最高检与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有哪些特别的考虑?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负责人: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座谈时明确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今年9月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两周年,最高检与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一批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展现检察机关开展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的工作成果。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围绕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重点监督领域,不断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的衔接协同,共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000余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切实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二是指导各级检察机关、民政部门和残联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共治,统筹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相关工作,共同抓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2021年至2023年期间,最高检联合中国残联、住建部等部门连续发布三批无障碍环境建设或残疾人权益保障典型案例,为指导各方协力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最高检作为全国老龄委的新增成员单位,今年专门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因地制宜办理一批老年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主动加强与民政部老龄工作司、社会事务司等相关司局的沟通联络,在专题调研、专题会议等方面深化协同协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三是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凝聚公益保护合力。推动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希望通过此次典型案例发布,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实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更高质量、更富内涵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2.此次三家联合发布的6件典型案例,主要有哪些领域,有什么特点?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负责人:此次联合发布的6件典型案例,涵盖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兼顾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在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方面的迫切需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监督重点,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监督领域看,主要涉及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应急救援等多种生活场景。如,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针对客流密集的大型港口码头无障碍设施未达到工程建设标准、影响众多特定群体出行安全问题,通过专家论证、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全面履职,开展系统治理,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出行安全。福建省检察院针对省内部分120医疗急救中心无法满足听力、言语残疾人呼救需求问题,与残联组织加强协作配合,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督促卫生健康部门依法全面履职,推动建成覆盖全省的医疗急救无障碍呼叫系统,有效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医疗急救无障碍自主呼救需求。
二是注重预防性公益诉讼,以最小的司法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实现公益保护目的。在办案中严格落实无障碍设施建设“五同步”要求(即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将监督视角从事后整改前移至事前预防,通过预防性公益诉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强化事前、事中审查,避免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带病出生”或“推倒重来”。如,江苏省泰州市检察院针对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无障碍设施设计审查不到位,导致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五同步”无法落实的情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整改并完善工作机制,压实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建设工程相关参与主体的责任。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诉的确认”引领无障碍环境建设向好发展。如,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检察院对城市公园建设中未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同步”要求,影响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的情形,制发检察建议后发现行政主管部门仍未能及时组织整改,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在诉讼期间制定了整改方案并完成施工。
三是注重打破信息壁垒,助力弥合“数字鸿沟”。检察机关重点针对互联网应用程序、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便民热线等未实现无障碍功能的问题,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相关主体进行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提升数字化服务的包容性,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应有的便利和保障。如,陕西省检察院针对利用财政资金建立的公共服务类App不符合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影响视力残疾人及老年人获取信息和办理业务的问题,通过磋商厘清行政机关监管职责和App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邀请视力残疾人代表全程参与办案,推动相关App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保障特定群体平等获取信息权益。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针对辖区内部分医疗机构未提供电话渠道预约挂号方式,挂号平台及自助挂号机亦未实现无障碍功能,致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就医挂号难的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督促推动行政机关开展系统性治理,从渠道优化、技术适配、制度保障等层面完善就医挂号无障碍服务,打通就医“堵点”,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四是善于借力借智,积极构建“益心为公”助残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最高检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充分发挥唐占鑫、李楠、黄莺、李麟青等多名自强模范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残疾人、老年人等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辅助办案的作用,帮助检察机关更加精准规范开展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如,江苏省泰州市检察院在办案中邀请具备建筑师资质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协助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参与实地踏勘调查、出具专家意见,并参加整改验收工作,协助办案人员对行政机关整改举措中的技术性内容进行专业判断,确认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审查环节公益保护得到落实。
3.民政部门在为老年人打造适老化环境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民政部老龄工作司负责人:适老化环境建设对切实保障好老年人生活、维护好老年人权益、发挥好老年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民政部认真履行老龄和养老工作职责,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通过各方面多维度的“微改造”,打造社会适老“大环境”。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方面,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了《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积极推进,制定发布《适老环境评估导则》《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通用要求》等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老年用品产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十四五”以来,共完成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将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今年以来,共补贴资金近7亿元,带动销售额28亿元,售出产品465.5万件。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方面,发布《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指引(2025年)》,将社区(农村)环境安全适老、出行设施完善便捷、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数字助老可感可及等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典型案例征集推广,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地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在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方面,聚焦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开展系列智慧助老公益活动,助力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把智慧助老作为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重要内容,联合中国老龄协会指导有关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开展“蓝马甲智慧助老行动”,2024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在各地开展服务超350场,直接惠及老人近3万名。把老年人作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的重点群体,各地民政部门在基层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讲座、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将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反诈常识与健康知识,面对面传递给老年人。
下一步,民政部将认真履行全国老龄办工作职责,把适老化环境建设作为老龄和养老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持续加强硬环境建设,不断优化软环境建设,让老年人居住、出行、生活、消费更加方便安全。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与检察机关在适老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在联合调研、信息共享、专业支持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适老化环境建设工作合力,共同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
4.在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方面,民政部门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定,并加强贯彻落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在科技助残方面,加大科技助残研发力度、优化助残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良好创新生态,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康复辅助器具、假肢矫形技术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老年人及残障群体无障碍出行的痛点难点,2024年基本完成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福祉车辆配件研发和测试工作。在康复辅具器具产业发展方面,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评估,研究建立双联系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全体会议,凝聚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加强残疾人专用设备和服务标准化工作,2024年立项13项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8项团体标准。
下一步,民政部将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任务衔接。进一步推动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印发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5年版),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新动能、引导激发新消费,助力推动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群体的福祉。
5.近年来,中国残联一直致力于协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护残疾人权益,特别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持续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请介绍一下合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中国残联维权部负责人:无障碍是残疾人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之一,无障碍环境建得好不好、能不能用,残疾人最有发言权,所以长期以来中国残联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近年来,中国残联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公益诉讼,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建立法治保障。与最高检共同努力推进将公益诉讼纳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法律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对违反本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起公益诉讼”,奠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长效法治保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指导相关地方残联积极配合地方检察机关,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各方主体积极整改,积累了经验。及时总结推广相关地方经验,协同最高检采取联合调研、共同交办督办案件等方式,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在全国全面推开。三是加强以案释法宣传。2021年中国残联会同最高检在京共同召开“有爱无碍,检察公益诉讼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10件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2022年会同最高检联合发布10件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有3件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案件。2023年积极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宣传,会同最高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12件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此次又会同最高检、民政部发布6件无障碍和适老化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这次案例十分丰富,既有起诉案件,又有审前程序检察建议;既有督促无障碍设施改进,又有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改造内容,特别是首次有督促规范无障碍设计审查的案例,抓住了无障碍落实的源头,值得推广和借鉴。总的来说,通过公益诉讼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也为其他行业推进无障碍建设树立了示范,对于推进提升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及社会全体成员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又进一步扩大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影响、凝聚了共识,充分展现了破解无障碍治理难题的制度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继续配合最高检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领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巩固拓展公益诉讼成果。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指导各地残联在配合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中进一步提供更精准的诉求和更专业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提升公益诉讼质效,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范围向无障碍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化和拓展。二是多种形式提升监督质效。通过公益诉讼监督、媒体监督、残疾人无障碍促进或监督员监督等多形式多渠道继续加大监督力度,以法治的力量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继续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宣传贯彻工作,提升全社会无障碍理念,提高相关主体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定责任意识,包括针对各类别残疾人的需求特点开展宣传,进一步营造共建共享无障碍环境的社会氛围。
6.今年9月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两年来中国残联会同包括最高检在内的相关部门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残联维权部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残疾人无障碍需求由设施扩展到信息交流、公共服务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贯彻落实得到了各部门、各地方、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配合各个职能部门积极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取得了积极成效,可以用“五个更加”来总结概括。
一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保障更加夯实。我国持续实施《马拉喀什条约》,近两年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等新制定和修订的法律法规中均增加无障碍条款。全国人大制作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开展“适老化改造”监督调研并召开协商座谈会。各地残联配合推进完善地方立法,甘肃、内蒙古、湖南已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地方性法规,山东、广东等地正加快推进修订。
二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技术支撑更加健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构建起以《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城市公共汽电车无障碍运营服务规范》《公共场所数字化指示和服务信息无障碍通用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为核心,涵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产品标准的无障碍建设标准体系,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明显。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政策文件,指导各地提高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水平,有序推进既有项目无障碍设施改造,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全过程监管。交通运输部联合中国残联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近年来完成1.3万个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台无障碍改造,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12万余辆。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3000余家相关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上线。广电总局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和手语,国家药监局推动5批1765种药品进行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中国残联指导各地对131.3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设立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展无障碍认证活动。相关企业在69座城市上线公益无障碍导航功能,听力残疾人呼救小程序和120报警平台启用,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四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监督更加有力。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推动各级法院加快诉服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持续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各地残联建立无障碍环境促进或监督队伍,截至2024年底促进或监督员达20608人,其中残疾人9458人。中国残联还通过论坛及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国际参与更加深化。2024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次通过中国代表30国提交的“无障碍建设促进所有人享有人权”决议。2025年6月,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人人享有无障碍:构建包容未来”主题展览,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分享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