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律所实践探索

分享到

在蒸汽机轰鸣的19世纪,工人曾因机器替代人力而恐慌;如今,人工智能(AI)的浪潮席卷全球,律师行业在其变革中亦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查案例、审合同、写文书……这些传统法律工作中耗时费力的环节,正被AI以分钟级的速度重塑。

抗拒变化只会让人停滞不前,唯有拥抱变化,才能与时代共舞。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云南澜湄律师事务所、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通过不同路径主动拥抱变革,他们用实践证明AI不是对手,而是助手;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从效率工具到服务提升

植德、澜湄、卓建三家律所在AI布局上虽路径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将律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让专业价值向更高处攀升。

“我们以前查案例要花一整天,现在AI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份初步的筛查报告。这样律师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需要专业判断的地方。”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首席运营合伙人潘扬说。

植德所以“工具先行”策略构建AI生态,该所开发解决行政服务的“小植同学”,学会资本市场知识的“植小资”等智能助手,基于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将律所积累的知识库转化为实时应答能力。同时,还有根据不同业务领域开发的AI助理,如破产项目业务AI助理“植职不困”,企业“出海”业务运营助理“Obot出海宝”等。此外,植德所在内部建立了自动化系统接管报销、信息搜集等行政工作,形成新的数智化系统,解放了部分人力工作。这种“高频场景+轻量工具”的组合,让AI迅速渗透至日常,成为律师的“隐形搭档”。

国内外许多大型律师事务所也通过与法律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数智化时代律师工作新方式,据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林介绍,卓建所正是以“实验室+生态合作”模式推进AI在律所应用的。

2023年12月5日,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广州睿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聚法科技(长春)有限公司三家机构负责人签署了《法律人工智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成立“卓建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旨在推动卓建所全面转型成为基于AI技术之上的数智化律师事务所。实现AI与律师在线紧密协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目标。

目前,卓建所接入聚法科技“案例法规大数据平台”,实现5分钟内精准匹配相似案例。例如,在2024年某房地产抵押纠纷中,系统自动推送全国范围内98%匹配度的判例,帮助律师制定差异化诉讼策略。该所与睿律智能开发的“法律数智平台”,能够实现在1分钟内提供各领域法律问题的通俗型和专家型答案,可以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法律咨询和专业研究双重需求。同时,能够10分钟生成和自动审查各类法律文书以及合同,并自动输出写作报告和对照版本。

不同于植德所、卓建所,澜湄所走出了一条中小所运用AI的创新之路。

“澜湄的创新在于建立智能中台,即在合伙制律所的基础上设立内部的一体化智能团队”,澜湄所高级合伙人杨昕月说。

智能中台团队由擅长使用AI工具的年轻律师、实习律师组成,为全所提供“小秘书服务”“全程服务”“分项服务”“科技服务”“品牌宣传服务”五大类服务项目,共计30余项标准化服务。

智能中台以“按需采购”模式运营,各项服务通过流程控制基础质量、运用法律AI技术提高效率,而采购律师只需对签约、开庭、核心会议参与等关键节点进行把控,其余均由智能中台依照标准流程+AI工具执行生成初稿,再由采购律师和独立律师库律师指导中台人员。这种“内部市场化”机制,既释放了采购律师的精力、时间,也培养了中台的年轻律师。同时,采购律师借助智能中台运用AI,推动了AI技术的“代际传递”。“澜湄通过这项制度建设,以较小的成本迈出了律所智能化的第一步,同时也对年轻律师使用AI的质量进行把关,控制了使用AI过程中的风险。”杨昕月总结道。

应对挑战的务实探索

AI在律所的落地并非坦途,数据安全、技术可靠性与达成共识都是难题与挑战,三家律所的破局之道颇具借鉴意义。

随着AI在法律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律师在工作中积累的业务知识数据作为AI的训练资源,有可能脱离律所和律师的控制,造成客户隐私和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因此,律所应高度重视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确保客户数据安全。植德所采用“私有云”和专属服务器部署,同时对敏感数据实施分级脱敏;卓建所采用私有化管理平台部署方案,并同时引入电子签、公证存证等方式,逐步推进数据安全建设。

如何让AI工具更可靠,让全所律师更加信任、愿意使用是另一个难题。AI从“工具”进阶为“伙伴”,背后需要技术与经验的反复磨合。

植德所探索通过RAG、结构化数据等,提升AI回答准确率。“律师习惯‘单打独斗’,但AI运用需要协作”。潘扬说:“我们在律所内举办‘AI极客大赛’,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AI的价值并推动技术的应用。”卓建所则融合律师个人知识库和范本库,让AI生成的合同更贴近实务,避免模板化、公式化、机械化。

对于澜湄所这样的传统提成制律所,没有强制力保证AI工具的使用,很难带动整个律所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杨昕月回忆起智能中台运营的初期:“律所采取了很多办法,想让律师们用起来,但是效果都不好。”后来,智能中台的伙伴将用AI修改好的合同发到律所群里,并主动约合伙人时间,操作展示AI工具,每年举办多次AI培训。“律师看到了AI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对AI能力也更加认可,就更愿意去使用新的科技。”

AI与律师的共生进阶

AI的浪潮已不可阻挡,国内律师事务所需提前谋划,明确数智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方能把握主动,精准施策。

潘扬认为,律所数智化转型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信息提取、文本对比、法律检索、制度问答等,挑选高频、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场景切入,同时做到全员参与、加强培训,并关注数据合规问题。“今年,植德所将在强化数据合规和信息安全、优化系统功能和使用体验方面持续发力,以实际成果为导向,帮助律师和客户切实感受到因为数智化而带来的质量和体验升级。”潘扬说。

“一家律所的数智化转型需要‘领头羊’,至少一个律师或者一个律师团队去专注进行智能化产品打造,用来服务所内律师并拓展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律所进行数智化转型。”杨昕月认为,“了解律所转型最核心的需求,不用追求大而全,也不要一直等一个完美的方案,可以在此过程中调整方向。”

澜湄所正在测试一款面向用户的智能化法律服务平台——法链智服小程序。“这是智能中台将服务律师过程中强化梳理过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作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的新程序。”杨昕月介绍道。这种“对内练兵,对外赋能”的策略,将律所智能中台的能力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开辟了新的成长路径。

今年,卓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将重点推进智能预测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前实现“AI虚拟律师”辅助接待、自动生成诉讼策略书、实时庭审风险预警的三级跳。“我们也正在探索研究《人工智能律所建设规范化标准》,期望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律师行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杨林说。

回望三家律所的实践,AI的价值早已超越“提效工具”。基础工作交给AI,而律师则专注于更需要策略、情感与道德判断的领域。正如行业内所言:“替代律师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律师。”当技术狂潮退去,留下的不是焦虑,而是更清晰的职业坐标——律师的核心价值。它正在从“知识储备”转向“智慧创造”,这场AI与律师行业的革新进化或许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宋安勇】